Search

有人用「二代」來定位我,我是覺得無所謂。但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,我父親一輩子的努力被一個標籤蓋過。
  • Share this:

有人用「二代」來定位我,我是覺得無所謂。但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,我父親一輩子的努力被一個標籤蓋過。
 
在這裡跟大家說個小故事:「吳怡農」不只是我的名字,也曾經是我父親的筆名。早在1979年8月美麗島雜誌的創刊號,我父親就用吳怡農這個名字發表了一篇「歐共主義的難題」的編譯文章。後來我媽媽跟我說,直到我8個月大要回台灣,到台灣駐美辦事處辦理相關文件時,才聽到裡面的人說:「這個吳怡農終於找到了!」只因為寫文章就被國家列管監控,大概是現在的人沒辦法想像的事。
 
我父親做了一輩子的學者,從70到80年代的黨外民主運動,一生都在為公共事務貢獻自己的心力。他把最寶貴的時光投注在台灣的民主運動上,為追求社會正義而堅持。這是我的出身,我以我的「一代」為榮。
 
台灣人經常因為出身的不同而產生許多不同的標籤,例如:本省人、外省人、原住民、新住民,以及現在流行的「政二代」、「官二代」、「新二代」。幫別人貼標籤的行為是廉價的,而用一個人的出身來評斷他的價值,更是不公平的。
 
愛台灣不應該分藍綠,也不應該問出身,只要認同台灣、願意守護台灣民主價值的人,就是台灣人。我們都是台灣人。
 
我非常認同柯文哲市長過去曾經說過的一句話:「不要用否定別人來肯定自己。」我今天出來參選,就有心理準備要面對有心人士的口水。但是,我也期許政治人物能夠展現風範,讓選舉可以成為正向且有意義的競爭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畢業,多年在美商高盛集團工作。2013年辭去金融界的職位,回國服役,關心並參與公共政策。
View all posts